今天,8月26日,是深圳特區的第38個生日,滿城都在以各種形式給深圳慶生,小編的朋友圈也被各種勵志文,反思文,慶生文刷屏了。
朋友圈里還有人以參觀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的方式去表達對深圳的祝福。
小編想,蛇口博物館離得最近,也去看看如何?
中集1980年成立,投產于1982年,與特區幾乎同歲,小編雖然知道蛇口博物館一定有中集的痕跡,卻還是沒想到這里中集的元素這么多,甚至有專屬的一面墻,于是,小編看完后,不得不在這個周日回家來加個班,寫一篇“在這里遇見中集”之類的微文,新媒體編輯嘛,大家知道,沒什么假期不假期的,寫完后自己給自己加個雞腿吧。
話說,小編還是被這里的歷史厚重感震憾到了。
入門第一面墻就是習大大對于改革開放的題詞,“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的確,現代的中國人,恐怕沒有人不對改革開放懷著感念之情,但當初這個政策的實施到全面演化發展,不是和風細雨的,不是自自然然的,必須有兩個精神,一個革新,一個敢干,有時要冒著政治生命、商業生命和自然生命的風險,但前人冒險,給后人鋪了一條康莊大道,一條新路,好路。為此,必須感謝這個偉大跨越中的先進者。
這其中,蛇口作為當初改革的“試管”,發揮了探路者的作用,當初蛇口發生的一些大事或小事,也許都發揮著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作用。
蛇口博物館開篇寫得極好,“蛇口,既是個名稱,更是個符號,其域也小,其意也大。”
“今日許多看似平淡無奇之事,其發韌之初都不啻于一聲聲驚雷。圖始之不易,蛇口可見一斑。正是如蛇口這樣的眾多小場景、小事件、小人物,共振而成為歷史的洪音?!?/span>
“蛇口之探索,囿于時空之限,其事功不足矜;而放于時空之野,則其精神殊足銘?!?/span>
中集的成立,當初在蛇口也是一個實驗。1979年開始的引進外資成立的一批工業類為主的企業中,中集是其中一家。
蛇口博物館里記錄了這一個成立的事件。
中間圖中的下幅圖便是中集集裝箱公司成立后的奠基圖。1980年挖動第一鍬土的人物來自于中集成立時的中外資方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其中袁庚先生代表招商局任中集的第一任董事長。
圖片下方是中集成立時即1980年1月14日的三方協議書。協議三方簽訂,但后來出資的是招商局和寶隆洋行兩方,美國集裝箱公司不久將權益讓于寶隆洋行。
小編翻閱歷史資料看到,中集是蛇口成立的第二家中歐合資企業,第三家中外合資企業(香港亦算境外資本)。其中圖片上第一張中宏制氧廠是中港合資,另有一家中瑞機械工程公司,是第一家中歐合資企業。從政治意義上,也可以說,中集是第二家中外合資企業。
上圖左上方第一張便是比中集早幾個月成立的中瑞機械工程,外資來自瑞士。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幅圖紀錄了當時引進外資的原則,即三個為主,五不引進: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資金來源以外資為主,產品市場以外國為主;來料加工不引進,補償貿易不引進,殘舊機器設備不引進,不能處理的污染工業項目不引進,占用國內配額的項目不引進,純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不引進。
今天看來,這三個為主,五不引進,在改革之初,全國發展最快的就是“不引進”里面的項目,蛇口提出這個標準,發展起點和立意何其高遠。
這根本奠定了蛇口企業的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基因。
其中受益的便有中集集團。從開司之初,市場便是全球化的,運營便是國際化和市場化的,這兩個特征,在中集歷經36載沒有變化。
中集對改革開放,對蛇口感念之情,已無需言語表達,每一個細胞都帶著這樣的情感和基因。
事實上,在博物館的開篇部分,改革開放“第一炮”部分,就可以看到中集的足跡。
1979年7月炸響的第一炮,在當初蛇口連接“五灣”與“六灣”之間的山間炸出一條路,并修路建碼頭的地方,就是如今中集集團總部大樓的所在地。
博物館中介紹“第一炮”的視頻,中心部位可清晰可見中集集團的大樓。不遠處可見當初修建的600米的碼頭。
而當年振聾發聵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的紀念廣場,如今就立在中集集團大樓百米距離之處。這句同樣是鼓勵中集人創業奮斗36年的精神口號。
在講到“蛇口基因”的篇章,中集擁有了一面墻!
和招商蛇口、招商銀行與平安保險等公司一樣的待遇。說明蛇口基因深深影響著這一批成長于蛇口的企業。
我們來看看這面中集的墻。
五幅圖片包括中集1994年、2012年在深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圖片,還有便是前面已秀過的中集總部大樓,集裝箱堆場以及中集2017年參與國家可燃冰試采項目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
墻上對中集集團的定義標題是,“世界領先的物流裝備及能源裝備供應商”,當然,我們不僅提供裝備,還提供服務,工程承包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如果僅就裝備而言,有20個世界第一的細分類產品。
1979年開始試驗成立的那一批蛇口合資工業企業中,至今一直聲名遠播的,好像并不多,這一點,中集是有點資本驕傲的,不忘初心,立足實業。
其他,還有一些印記,也被細心的小編發現了,比如在“五通一平”的篇章里,眼尖如小編,發現了下方中間的圖片,那立起的一片廠房便是中集起家最早的集裝箱工廠,第一個集裝箱便是那里下線的,去年,這片廠房完成歷史使命,被拆除退出歷史舞臺。
對于中集,這是一個功勛卓著的廠房啊,幾乎所有早年的中集人都對它懷有深厚的感情。
有人記得在那里安排了一場生產計劃,有人記得在那里點了無數次貨,有人記得在那里焊接,切割,下料,還有人記得在那里辦了第一張《中集人》報。
歷史的建筑終將消失,但歷史的記憶仍值得深藏于心。
不知道再過30年,又將是哪些畫面,代替今天的這一切呢?但愿精神永不失。
快走出蛇口博物館的時候,有一幕讓小編感動莫名。
出口處有一面留言墻,牛皮紙一樣的棕色卡片上寫滿了深圳人對改革開放的紀念,對深圳生日的祝福,以及對中國富強的期望。
不僅有成年人,還有稚嫩的小童,用幼稚卻真誠的文字,表達對他們所生活的國家及城市的祝福。
少年強,則中國強。
他們未來,也將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傳承者,是中國的未來。
看到此景,怎不讓人心潮澎湃,眼含熱淚。
今日,關于滴滴順風車的事在網絡上一片批評之聲,其實不管是批評,還是贊美,都是因為對這一片土地愛得深沉。
2018,中國改革開放40年,深圳特區38年,中集36年,國家,城市,企業,個人,誰也離不開誰,息息相關,互為所動,但愿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舉國同心,共赴前程。